|
| 2025-11-07 |
|
近期,中国环境报、中国环境网、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媒体平台、学习强国、江苏省广电新媒体平台等知名主流媒体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扬州中化化雨环保有限公司。 其中,中国环境网从临危受命、攻坚克难等角度,深度报道扬州化雨扭转园区环保不利局面、分管排污确保水质、水量稳定的典型案例;江苏省广电新媒体平台从技术创新、社会担当、生态赋能等角度,专题报道扬州化雨践行“长江大保护”国家重大战略的责任担当。
临危受命,技改重塑园区水生态 2019年,扬州中化化雨环保有限公司临危受命,正式接手园区污水处理相关设施及运营任务。接手后,公司迅速行动,一方面完成生产稳定及基础设备设施维修维护,筑牢运营根基;另一方面提前布局技术升级,早在 2018年便先后开展3次可研专家论证,为技改工作夯实理论基础。2019年,公司全力推进扬州青山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技改项目,同年6月30日该项目顺利通水试车,成功实现污水稳定达标排放,一举扭转园区环保不利局面。 工艺的改进让处理效果有了明显变化,最值得一提的是溴离子催化氧化相关技术。扬州化工园区聚集了大量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企业,其排放废水中含有的溴离子,不仅难以通过常规工艺去除,还会抑制臭氧氧化反应效率、推高处理成本。针对这一行业痛点,公司引入高效低耗的催化氧化工艺,实现溴离子浓度显著削减;同时聚焦尾水残留溴离子的环境风险,通过专项技术研发开展溴离子沉降与转化,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浓度,为园区水环境安全筑牢防线。
污水处理厂改造前示意图
污水处理厂改造后示意图 2025年扬州化雨围绕工业废水处理的核心难题,系统性申报了6项自主知识产权。包括5项实用新型专利——针对现有处理工艺及设备进行多维度优化与创新:1项发明专利——“一种高含盐废水去除系统”专利,为实现高盐高难度废水总氮去除提供技术支撑。 “一企一管”创新园区水环境管理
2020年扬州化雨聚焦园区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核心需求,构建起“一企一管”管控体系与污水分质预处理模式,从源头提升污水治理精准度。同时,新增多元协同催化氧化工艺,对现有初沉池、MBR池、一级微米载体流化床、二级缺氧 /好氧微米载体流化床等设施实施系统性利旧升级改造,既盘活存量资产,又大幅提升处理工艺适配性。 依托“一企一管”独立管道建设,项目实现对高浓度有机废水及有毒有害污染物废水的二次强化预处理,从源头削减污染负荷。针对间歇排水企业,通过协商制定错峰排水机制,依托公用管道统筹调度水量,既能保障污水来水稳定可控,又能让处理系统根据实际工况灵活调整运行参数,切实提升污水处理效率与达标稳定性,为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生态赋能+资源循环” 绘就发展新图景
为进一步改善出水水质,做好生态修复工程,改善生态环境,园区内建设了扬州青山污水处理厂生态安全缓冲区湿地。该湿地板块面积达20853平方米,每年可消减COD量38.12吨、氨氮量6.08吨、总磷量0.37吨,其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生态价值为化工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扬州化雨的环保“金名片”。
2025年,扬州化雨投资建设中水回用项目。该项目是扬州化雨响应国家推进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项目建成后,扬州化雨污水排放量将减少约37%,每年可实现外排污水减量122万吨,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真正实现“减排”与“节水”双重生态价值。 从临危受命扭转环保困局,到技术创新破解行业痛点;从“一企一管”升级管理效能,到生态湿地与中水回用构建循环体系。扬州化雨始终以提升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行业引领力为奋斗目标,不断夯实中化环境水循环发展战略的“压舱石”作用,将央企使命担当融入污水治理的每一个环节。 未来,扬州化雨将持续依托生产型科研示范基地建设,拥抱AI与数智化技术,强化人才培养,推动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升级,在水环境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绿色发展的精彩答卷!
|